电影《孤筏重洋》讲述一名社会学家和5名成员以孤帆木筏,从秘鲁横渡太平洋,靠执着的信念抗风浪、斗鲨鱼,三个月后抵达彼岸,完成了一次壮举。今年春节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关注到一场现实版的《孤筏重洋》探险——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中国探险家刘勇与5名法国人从西班牙出发,以一叶独木舟横渡大西洋,无帆、无机械动力、无后援补给,6人轮流划桨,3月26日终于成功抵达彼岸,历时54天23小时,航程5239公里。4月5日晚,刘勇回到成都,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此次探险也是一次学术研究,未来会整理55天的日志以及影像资料制作成纪录片并且发表学术论文。
55天划桨60余万次
上岸一周后才走稳
说起为什么要以独木舟划桨的方式横渡大西洋,53岁的刘勇爽朗一笑,“并非只是为了挑战,其实是从哲学角度探寻自己的边界。我作为探险文化的研究者,想以几平方米的独木舟作为实验室,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探险行为,未来还会撰写论文,把录制的视频和录音资料剪辑成纪录片,把7万字的日志整理后出一本传记。”
刘勇教授擅长多项极限运动,20多年前开始接触攀登,后来拓展到高空跳伞、翼装飞行、越野摩托、冲浪、高山滑雪等。以独木舟横跨大西洋不同于航海,这项极限运动叫ocean crossing(跨洋划船),他也是第一次参加。刘勇说,据他了解,人类近200年来,跨洋划船横渡大西洋的总共只有几百人,中国人参与的有三次,其中两次是跨洋比赛,是有后援保障的,而他这次探险是纯民间的,无后援。
刘勇在划独木舟
三年前,他曾与56岁的法国探险家Patrick计划乘坐独木舟划桨横跨大西洋,但因为疫情等原因延期到了今年。此次,6人中,他是唯一的中国人,另5人都是法国人,年龄分别是64岁、60岁、56岁、29岁和27岁。1月30日,他们组成的横渡大西洋探险队,从东岸的加那利群岛耶罗岛码头出发,使用一艘名为“桨手”的独木舟开始横渡大西洋。
“虽然买的是二手独木舟,但价格不菲,近10万欧元,这样的船市面上很难找,也租不到,所以很贵,舟身长约10米,重约800公斤,内舱长约7米,两头加盖可当庇护所,加上改装、补给、联络和救援配备等,又是一笔费用,电池、制水机、太阳能板以及船桨都要备份,防止损坏后没有替补,人均花费很高。
“这次跨越大西洋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无动力划船,完全不同于帆船航海探险,不借助风力和机械动力,全靠人力划桨。”刘勇说,6人分为两组,每组3人,每组每天累计划船12小时,交替进行,这样船就昼夜不停行驶,根据测算全程每人平均划桨60余万次。如果换算具体一点,每人要在1分钟完成划桨20次,1小时1200次,一般连续划桨2至4小时再换人。
6人团队在卖力地划着独木舟
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刘勇教授4月2日发的一条朋友圈说:“上岸一周后,终于可以走路不摇晃了,平衡功能恢复正常,体重恢复2公斤,跑步8公里,能脚踏实地运动,真好。”
危险无处不在
能看到美景,也因为恐惧而抱怨
大家都很关心整个行程有多少危险?刘勇说,对普通人来说,危险无处不在,夜晚浪如果从侧面打过来就很危险,最危险的一天是在距离目的地约1000公里的海面,导航坏了,船在原地打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努力调整方向,把船稳住。他们曾为了绕开坏天气,绕行15天。
“实际上从探险者的角度来说,总体又是不危险的,但任何一个错误都是致命的,比如一个浪打过来,你没有把自己系在船上,被甩出去了,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个船很小,如果不能把它保持平衡,或者一个人踩歪了,掉下去也会没戏了!”刘勇说,在晚上得观察有没有其他东西发生撞击,更重要的是不能生病。如果遇到阑尾炎或者在海上受伤,只有呼叫救援,最近的货船赶到可能是三天后,货船只会把人带走,独木舟只能凿个洞让它沉入海底,那么这场探险就宣告结束了,只要不是遇到上述情况,不会轻易拨通卫星求救电话。
“整个航行的过程,有时觉得跟电影里描绘的一样,日出或落日余晖很美,天气好的情况下,夜晚的星空与陆地上看到的不一样,满天的星光,我们连续几天都能看到月亮与两颗不知名的星星连成一条线,但是8个星期景物没有什么变化,眼前总是一片蓝色;尽管有各种海洋生物围着,也看到几百米外的鲸鱼、海豚,但也遇到过鲨鱼,一叶孤舟在浩渺的大西洋漂着,会让人感到恐惧,那种无助的恐惧,一个浪接一个浪地打来,每天把你摇来摇去,所以美景不再震撼,枯燥和孤独随之而来。”刘勇坦言,身处这样的环境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彼此抱怨、发脾气、吵架,在那种狭小空间里面大家都会觉得非常难受,“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划完。”
在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能看到很多美景
探险过程中收获满满
为中国探险文化而自信
记者了解到,刘勇教授在大学期间学过英语和哲学专业,后来出国读书,现在是历史学博士,人类学者,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运动与休闲学院教授。他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探险文化研究也是自己学术研究的一部分,经过多年观察,真正的探险越来越少,因为大冒险时代已经结束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更多的是享乐,现在的探险应该叫做探险旅游。比如说,攀登珠峰,去南极北极,环球航海等,更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探险,是充满未知,远离现代社交的。
这次一起参加探险的5个法国人中,年龄56岁的那位队友名叫Patrick,他已经第七次横渡大西洋了。在刘勇看来,他和Patrick所做的更接近真正的探险。其他4人的角色更像探险游客,只是掌握了一些技能,有探险的想法,但又不能成为真正的探险者,所以需要找团队来加入。“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们不用付出更多的体能,比如这次划桨就很明显,我和我的组员对比,我划桨数量远超三分之一,而且每次的力度比他们大!”刘勇说,因为他们是城市里呆久的人,很难承受这种压力。“但和5个法国人一起跨洋划船,也收获了不少,感觉到很大的文化交流和冲撞,特别是对探险文化感受很深。过去二三十年,我跟很多外国人在一起交流过,但很少像这样在狭小的空间生活了两个月,与他们的对话,展现出了中国探险文化自信的一面。”
6人团队横渡大西洋
7万字日志及影像资料
未来会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划独木舟航行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抵达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瓜德罗普时,当地移民局认为他的签证早就过期了,于是把他带到办公室询问,可无论他怎么解释,对方都听不进去,以为他是航海行为,应该有签证。刘勇解释自己是划独木舟从大西洋对岸划过来的,他们不相信。最后,他把视频给他们看,移民局工作人员才理解。又问刘勇是哪里人?他说中国,对方感到惊讶,因为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有英国人和法国人才会干这种事。刘勇告诉记者,这次跨洋航行,也让他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加深了 ,“感觉自己是代表中国人在努力做这样一件事。”
3月26日,历时54天23小时,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刘勇告诉记者,每天除了划桨,还会去观察和记录,把独木舟当作社会学场景实验室,用微型摄像机和录音笔记录这一切。“其实很有意思,我每天都记录了我的观察结果,后期我会出一个纪录片,然后再做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根据记录,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分析,会出一些成果。
刘勇的同事张伏友老师说,刘勇非常自律,滴酒不沾,坚持锻炼,做任何事都是要做到“天花板”的那种。他曾完成载入史册的探险:中国人在北大西洋的航海和图腾柱首登,喜马拉雅南坡的中国人首次未登峰登顶,南极史上首次中国人未登峰探险,南中国海中国人的首个大岩壁线路首登等,许多地方他留下的足迹也是人类第一次踏足之地。
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编辑|张冰晶
剪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原链接:https://wap.yzwb.net/wap/news/285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