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三苏父子以“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坛一段佳话。而在“三苏”的背后,作为苏洵的夫人、苏轼苏辙两兄弟母亲的程夫人,名门闺秀,劝夫以进、持家以智,孝以侍亲、柔以睦族,在勉夫发愤、教子以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就了“三苏”,与孟子之母、岳飞之母相提并论,塑造了慈母、贤母的伟大形象。
苏母程氏(1010-1057年),苏洵之妻,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18岁同苏洵结婚。自幼熟读诗书,深具闺秀风范。程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苏洵在《祭亡妻文》中曾提到夫人程氏对苏轼、苏辙的影响:“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苏轼兄弟二人从读书到做人,母亲程氏要求十分严格,精心抚养教育,敦敦教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程夫人耕读传家、心怀仁爱,恭孝勤俭、持家以富,比翼连枝、劝夫以进,识虑高绝、教子以学,其一生平凡而又伟大。司马光为其墓作铭:“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一、砥砺名节。苏母最著名的教子故事载于《宋史》中的苏东坡传记。有一次苏母给苏轼、苏辙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大臣,因反对宦官集团而遭到陷害。在监狱中,范滂在和母亲诀别时,因不能尽孝而遗憾。范滂母亲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问母亲:“儿若要做范滂,您许我吗?”苏母凛然答道:“你若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母吗?”苏轼从小立下“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生志向,后虽官场失意,却不改初衷,始终坚持自己刚正不阿的人格,并将美德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二、廉洁自律。在眉山老家,两个婢女熨烫布帛时脚陷于地,发现地下有个坛子。家人猜测坛子里有财宝,打算挖出来。苏母叫人重新埋好坛子,告诫家人坛子是前人所埋,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她告诫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厘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后来,苏轼在陕西凤翔任职时,房舍的大柳树下,有一小块一尺见方的地上很奇怪不积雪,天晴后地面还隆起几寸。苏轼怀疑这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想掘地探个究竟。妻子王弗委婉地劝阻:若是我婆婆还在,她绝对不会这么做。苏轼深感惭愧,打消了念头。
三、仁爱悲悯。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小时候自家的书房、院落中,竹柏丛生,杂花满院。家中有美丽的桐花凤鸟三三两两飞聚于桐树上。苏母嘱咐家中的小孩、奴仆,都不能捕捉小鸟。桐花凤与主人和睦相处,巢穴低得可随手拿到。一天,家中的一只调皮的花猫捕着了一只漂亮的桐花凤,虽然在苏轼兄弟的救护下,小鸟还是死去了。这时,苏母来了,问明情况,便教育他们说,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苏轼和小伙伴将死去的鸟儿埋葬。母亲的仁爱,在苏轼年幼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程氏除自身朴素节俭外,经常对二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奋斗的教育。苏轼、苏辙小时候吃饭常常是一日“三白”:一碗饭、一碟生萝卜、一撮盐,这使兄弟俩自幼养成了崇俭尚廉的德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程氏不仅教子有方,激励丈夫的方式方法也可圈可点。苏洵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且屡试不中,27岁时才发愤读书,大器晚成,他的这种转变与其夫人程氏的善诱和鼓励分不开。苏洵27岁时,程夫人对他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并说到做到,不仅包揽全部家务,还操持全家生计,让苏洵专心读书治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母亲是人类繁衍的源泉,母仪家风是每个人成长的精神摇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苏母出身名门,秉持砥砺名节、廉洁自律、仁爱悲悯等优秀品质。其心怀仁爱、恭孝勤俭、劝夫以进、教子以学等优良家风,成就了苏门三父子走进了中国的文化圣殿,并成为了清廉从政、爱民勤政、严于律己、高洁旷达的栋梁之材。千百年来,苏母以其良好家风成就了“三苏”,也对当今社会风尚建设、学校教育、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着现实指导性和长远生命力。
(作者:杨祥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