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王丹平,谢彦君.群体精神符号与主体性异化——网红景观符号的生成、传播与消费[J].旅游学刊,2024,39(2):61—73.
1. 研究背景
本文是关于网红地打卡体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从个人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直观震撼体验出发,对网红地打卡现象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调查,作者逐渐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并聚焦于网红地打卡体验及其背后的相关话题。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后,作者结合自身的文献阅读,将研究问题聚焦于网红景观符号的意义建构与持续性生产的动力机制分析。
2. 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网红景观符号的意义建构是一个动态加能的过程,涉及主体交互与场域交互的相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符号通过媒介化成为表征性符号,进而在集体互动中转化为群体精神符号,引领新的打卡实践。
(1)在通过对网红景观符号,特别是以玲娜贝儿为例的符号建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符号意义是如何在主体交互与场域交互的动态加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玲娜贝儿从个体在场的角色符号,经过媒介化成为表征性符号,进而在集体性的平台互动中引领新的打卡实践,并在多轮实践中不断复归平台,形成了一个开放、互构、持续的符号意义生产系统。
(2)同时,文章指出网红景观符号的生产系统得以持续运作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产消合一身份下的消费增值以及关联性驱动。随后作者研究发现,这一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消合一身份下的消费增值,二是关联性作为主要的驱动力。在符号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成为无偿的符号劳工,甚至以自编自演、自产自消的方式积极参与符号的再生产。这种消费增值的方式不断作用于符号的持续建构。同时,各类关联性引发的自我驱动也是推动网红景观符号生产的重要力量,各种矛盾、力量、关系在循环扭曲中回归并推动符号生产的进程。因此,网红景观符号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经济现象,其意义和价值在主体交互与消费增值中不断被加能,进而影响了景观符号的持续性生产和消费。
3. 评述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网红景观符号的意义建构与持续性生产的动力机制,进一步揭示了网红景观符号生产系统得以持续运作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产消合一身份下的消费增值以及关联性作为主要驱动力。还强调了网红景观符号作为群体精神载体的作用,并指出在塑造网红景观符号时,应深入挖掘目标群体的情感结构,以创造更具共鸣力的符号。总体而言,这篇文章为我们理解网红景观符号的意义建构与持续性生产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现象的本质与趋势。
撰稿:傅依娜
编辑:赖华侹
审稿: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