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王兆峰,谢佳亮.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旅游学刊,2024年第1期
1.研究背景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直是国内外旅游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发轫于Macintosh和Gerbert对“文化旅游”的学理刻画,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可从中领略到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悟的旅游活动类型,后续研究内容逐渐向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影视与旅游融合、节事与旅游融合、演艺与旅游融合等实践层面深化拓展,其中,核心观点认为文化和旅游相互影响并互利共生。国内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20 世纪80 年代,著名学者于光远提出了“旅游具有经济性与文化性”的重要观点,后续则逐渐衍生形成“灵魂载体说”。
早在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重要指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尤其是中国正处于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提升显得至关紧要,是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2.核心观点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紧密配合和交互协调下实现协同效应的动态关联过程,也是伴随协同效应的经济增长过程,但实质上更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间实现要素配置高效的效率提升过程。因此,作者构建了一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从全国宏观尺度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具体来讲,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上述问题。
(1)尝试立足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劳动力融合与市场融合4个关键维度来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分析框架,回应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的现实需要与学术关切,以期为区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理论探索。
(2)借助空间马尔科夫链剖析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弥补既有研究仅注重考察时间维度或空间维度演变过程的不足,扩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视野。
(3)采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关联视角剖析影响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弥补既往研究忽略驱动因素溢出效应考量的缺陷,继而探索出推动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提升的有效机制,希冀为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指引与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逐渐向好,但在9 年间仅提升3.4%,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 大区域在研究期内均未触及最佳生产前沿面,并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差异,均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呈现“由西至东逐渐递增,由南至北逐渐递减”空间扩散规律,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和马太效应,几乎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与高效率的省域为邻时自身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
(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在驱动本地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提升过程中起到显著推动作用,但对邻近地区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均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发展,但对本地区域的正向效应尚不显著,政府调控更是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提升,对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3.评述
有别于既往多数研究的发展水平视角,文章尝试围绕投入产出角度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回应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学术关切,从而弥补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层面对旅游效率研究领域的空白。在研究方法上,文章借助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揭示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对已有方法的创新,且更符合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因此,文章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编辑:赖华侹
审稿: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