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在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在转型发展近一年以来,后勤服务管理中心能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各业务主体部门“三不”现象,即思想重视不够、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运行发展水平(模式、机制、方法)不均衡等系列问题。
二、工作运行内控的主要内容
中心的内控内容主要在年度预算业务、收支业务、不同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控制以及危、难、急、重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容
(一)内部控制分阶段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抓手,以规范 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有序运行为主线,以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为导向,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运行流程、制约措施,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形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和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达到“动起来、有制度”。
依据行政事业单位“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特性,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首先应符合相关外部政策(学校)要求,即建立“合规性内部控制体系”,保证所有经济活动的管理“规矩”完整建立。
第二阶段: 内部控制体系健全,达到“用起来,见成效”。
经济活动相关“规矩”建立后,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健全与完善,即建立“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合规基础上,能够用起来,实现制度可落地,流程可执行,达成内部控制体系运用的实效。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达到“转起来,成常态”。
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运用起来后,进一步开展验证测试和完善工作,确保“人岗责”匹配一致,打通业务活动之间的衔接关系, 实现业务活动流程运转通畅、无缝衔接、协同一致。利用学校现有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对相关业务流程和控制措施进行固化,关键信息留痕、可追溯。保障业务活动开展过程形成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保证后勤中心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并实现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后勤中心内部控制建设基本要求
应立足于后勤保障服务治理的视角,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总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构、工作机制,为具体业务领域的制度、流程建设奠定组织基础,保障后勤整个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主要要求包括:
1、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指导到位”
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决策机构,并实际主导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部署单位年度建设目标、建设方法和建设路径,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明确方向。
2、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执行到位”
单位需成立内部控制业务工作小组,并明确组成的机构,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贯彻执行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及时组织单位内相关机构、外部代理机构等资源参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总结单位内控建设过程中经验与问题,推动单位内控建设工作落实执行。
3、相关归口的业务部门“责任到位”
单位需明确六项经济活动及其他业务活动归口后,应发挥该经济活动或业务活动的归口负责的主体责任,对相关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完善。
4、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到位
后勤中心应确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构对单位内部控 制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定期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建立长效的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应用。
(三)权力运行制衡机制的建立及其内容
落实“三分要求”和“四权 分离”
步骤一:落实“三分”要求。
“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是建立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标准,本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需要将“三分”要求嵌入内部控制体系,使单位的每一项业务活动,每一件核心事项,能够行使不同的权力,依据事项中的每一个关键岗位设置不同的权力,关键岗位的权力进行合理的分解,依据级别的不同,授予不同的权力。
步骤二:设置制衡机制。
制衡机制的设置是建立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本单位在进行权力分配时应确保将单位决策 权、管理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四权分离”,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实现科学决策、有序执行和有效监督。具体应建立如下机制:
1、建立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制,一是要过程分离,即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监督过程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二是要岗位分离,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2、建立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辅助决策机制。具体要求是:
①、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②、对业务复杂、专业性强的经济活动,应当听取专家意见,必要时组织技术咨询。